- 张月婷;郑永杰;涂白连;伍艳芳;刘新亮;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浙江楠种子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为浙江楠种质收集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等13个种源地的浙江楠种子,测定了种长、种宽、长宽比、千粒重等形态指标,比较了不同种源地种子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结合种源地地理因子、立地土壤因子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不同种源地的浙江楠种子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长、种宽、长宽比、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16%、6.05%、8.04%和12.60%,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大。(2)聚类分析表明,以欧氏距离2.5进行分类,可以将13个种源地的浙江楠种子明显地分为三大类,但种源地的分类与地理位置的关联性不大,未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3)相关性分析发现,种子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宽与经度、pH值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水解性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水解性氮、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种源地浙江楠种子形态特征变异丰富,千粒重可作为衡量种子变异程度的重要指标;不同种源地浙江楠种子形态特征变异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是对不同种源地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2025年02期 v.21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韦景成;莫世宇;冯建强;吴庆标;何斌;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的秃杉人工林的持水性能,为合理构建秃杉人工林结构与发挥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10年生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0(CK)、23%、37%、50%和60%共5种间伐强度,比较了间伐12 a后不同间伐强度对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5种间伐强度林下植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0.42~2.84、0.21~1.38 t·hm~(-2),均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5.14~20.91、12.28~16.72 t·hm~(-2),随间伐强度增大而下降;0~4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2 061.67~2 208.02、236.80~306.95 t·hm~(-2),均表现为:37%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23%间伐强度>60%间伐强度>CK。与CK相比,随间伐强度增大,秃杉人工林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提高4.10%、7.01%、4.77%、1.30%和14.83%、27.51%、16.41%和9.75%。[结论]间伐导致秃杉人工林凋落物层持水能力下降,但显著增强了土壤层和林下植物层的有效持水性能。总体上,间伐有效提高了秃杉人工林持水能力,其中以37%间伐强度最优,其次是50%间伐强度。
2025年02期 v.21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黄世芳;陈丽宇;梁大熠;杨梅;李松海;
[目的]探讨桂南地区林分改造后4个乡土阔叶树种的生长规律和木材性质,为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20年生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观光木(Michelia odor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西南桦(Betula alnoides)4个乡土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测定不同林龄各树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规律及木材性质。[结果](1)20年生不同阔叶树种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的排序为:米老排>红锥>观光木>西南桦,树高总生长量的排序则为:米老排>观光木>红锥>西南桦。米老排和红锥胸径连年生长量在不同林龄波动较大,并在中后期表现出显著的材积生长优势;观光木的胸径和树高平均生长量在中后期平缓上升;西南桦的材积生长在接近18 a时达数量成熟。(2)红锥的木材气干密度最大,米老排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高,而观光木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树种(P<0.05)。[结论]结合4个乡土阔叶树种的生长规律及木材性质,米老排和红锥适合作为大径材培育树种,观光木建议作为前期造林树种,而西南桦适合作为中短期用材树种。生产上,建议根据各树种的生长表现采取不同的营林策略。
2025年02期 v.2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韦毅;姜黎明;肖晓华;伍琪;韦振道;任世奇;
[目的]探究桉树单宁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为提升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1.5年生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托里桉(Corymbia torelliana)、尾巨桉(E.grandis×E.urophylla)、粗皮桉(E.pellita)、柠檬桉(C.citriodora)的叶片、枝条、树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单宁组分及含量,并比较不同桉树叶片、枝条、树皮单宁组分的差异。[结果]尾巨桉叶片、枝条、树皮的单宁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组分多样性,而其他4种桉树叶片、枝条、树皮中单宁组分差异较大。尾巨桉叶片、枝条的没食子儿茶素(G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P<0.05);粗皮桉叶片、枝条、树皮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粗皮桉枝条和柠檬桉树皮中的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结论]桉树单宁类物质的组成呈现明显的种间和器官间差异。采用组培苗营造的1.5年生尾巨桉枝条和树皮中的单宁组分均较同龄实生苗营造的桉树丰富;采用实生苗营造的大花序桉、粗皮桉、柠檬桉的单宁类物质主要集中在叶片,托里桉单宁类物质则主要集中在树皮。
2025年02期 v.21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